一条“鱼”游出产业新生态
夜幕降临,伴随着热烈的鼓点,一盏盏栩栩如生的鱼灯在古老的巷弄间穿梭,掠过飞檐翘角,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这一刻,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象在黄山再现。
今年春节,这条具有浓郁徽州元素的“鱼”,游出了小山村,游进了亿万人的心中。一盏盏鱼灯,不仅成了黄山新的消费热点,更照亮了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点亮了黄山独具特色的“鱼灯经济”之路。
“人声鼎沸”:一鱼“游”出满城璀璨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每年的鱼灯一亮,喧闹声中,伴随鼓乐,鱼灯就“游”了起来,看鱼灯的人也“涌”了进来。
早在前两年,徽州鱼灯就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今年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徽州鱼灯更是火爆“出圈”,化身为乙巳蛇年春节的“现象级IP”,点燃了2025年的中国年味。
从小山村的传统民俗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传承了800余年的徽州鱼灯,是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大放异彩,实现“出山奔海”的呢?
纵观黄山鱼灯“出圈”这篇文章,“活态传承、创新表达”这两个词跃然纸上。
近年来,黄山市紧抓文旅风口,深入挖掘鱼灯文化内涵,推动传统鱼灯活动逐渐演变为文旅融合的符号性项目。今年春节,我市更是紧抓机遇,聚焦以“徽州鱼灯”为代表的多类“非遗”,精心策划项目活动、精准设置话题议题、精细联动媒体平台、高效整合全市资源,通过“一城托鱼”的创新模式,助推实现“一鱼兴城”的文化效应,让鱼灯成为黄山文旅的“流量密码”。
从黄山之巅到画里宏村,从大山深处到新安江畔……早在春节前夕,黄山各地嬉鱼灯活动便此起彼伏,春节期间,其规模与频次更是持续扩大。可以说,这个春节,黄山处处有非遗,徽州多处“嬉”鱼灯。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开展了520余场非遗年俗活动。
与此同时,与鱼灯有关的宣传也在井喷。1个月内,《人民日报》在重要版面五次聚焦徽州鱼灯,徽州鱼灯八上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先后推出18篇全媒体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重点网媒矩阵化推出相关报道,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全方位引流推广……全网声量超30亿次。
于关键处落笔,让一条“鱼”带火了一座城。如今,来自大山深处的这盏鱼灯不仅走出了深山,还让城市跳出了千城一面的窠臼,点亮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一条“鱼”的N种形态:从“单点体验”到全域旅游
每到元宵过后,鱼灯表演也告一段落。如何让徽州鱼灯突破短时的“出圈”,实现从“爆火”到“长红”?
某种程度上,非遗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要获得发展之“实”,就需要把握变化之“势”。
为此,更多有关鱼灯的尝试正在不断推出。
从徽州古城的鱼灯文创店到鱼灯主题咖啡馆,从鱼灯制作体验到鱼灯研学课程,从以鱼灯为主题的民宿到鱼灯IP的打造……一条“鱼灯文旅长廊”正为黄山文旅注入新活力。
以鱼灯文创产品为例,今年春节期间,歙县农文旅集团鱼灯冰箱贴等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0%;瞻淇小潘潘鱼灯馆的鱼灯发钗等文创销售一空;黄山华胥氏的鱼灯香囊以“一囊难求”登上小红书热门榜单……据抖音生活统计,春节期间,黄山市有超过2万个文旅产品上线销售,完成交易1.45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平均增长55个百分点。可以说,非遗文创正成为黄山文旅消费的“第二增长点”。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鱼灯的人气,黄山文旅积极开启鱼灯IP化实践,例如腾讯游戏“桃源深处有人家”与歙县鱼灯IP联动,零食品牌“百草味”推出鱼灯年味礼包,“霸王茶姬”推出鱼灯冰箱贴等。
聚焦业态打造,黄山还开发了非遗研学项目,为各乡村带来了不少人气。例如,在去年年初,清华美院的学生来到歙县汪满田鱼灯工坊,向当地人学习鱼灯制作技艺,对传统鱼灯进行宣传和艺术再创造。去年3月,工坊成立了安徽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向世界青年展现徽州非遗魅力。
鱼灯的璀璨“出圈”,犹如一把钥匙,不仅解锁了鱼灯经济的无限活力,也让围绕鱼灯而开发的特色产业和文旅项目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实现了非遗元素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经济增量。
当下,黄山正以鱼灯为笔,描绘出多元丰富、欣欣向荣的鱼灯业态,展现出“文化+旅游”的澎湃气象与无限可能,为黄山开辟出一片文旅产业的“蓝海”。
如何让一条“鱼”带活一方经济?
有人流才有活力,有活力经济才有动力。事实上,今年春节,黄山鱼灯成功“出圈”,除了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外,更长远的意义在于,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那么,如何才能让黄山鱼灯产业的潜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关键在于创新“鱼灯+”发展模式,走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运营之路,积极探索鱼灯产业化新路径,不断拓销路、增产值,让鱼灯“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及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动力”。
来自歙县瞻淇的90后小伙汪宇昉大学毕业便回到家乡,开设了一间工作室来开发鱼灯相关文创产品。现在的他,不仅是村子里最年轻的瞻淇鱼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还和朋友一起创办了黄山市望鱼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我觉得‘鱼灯+文创’还远远不够,若要充分发挥鱼灯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就必须致力于实现鱼灯的产业化发展。”汪宇昉说。
“我们可以积极打造鱼灯文创的产业集群,大力引进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对鱼灯进行二次创作,并强化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设计统一LOGO,同时还要实现文创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质量提升,再结合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策略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全方位展示和推广鱼灯文创产品。”汪宇昉表示,只有这样才能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产业链式发展,进而带动村民增收。
当前,黄山市已形成“鱼灯+研学”“鱼灯+民宿”“鱼灯+文创”“鱼灯+演艺”“鱼灯+节庆”等多元业态体系,每个都是独立的新业态,但又可以延伸出更多形式和内容。只有当鱼灯与产业融合,与市场需求“对味”,才能开启文化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绘就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当鱼灯从节庆道具变为涵盖文化消费、数字资产、创意服务的产业符号时,一条“鱼”便真正游出了激活全域经济的涟漪效应,而这也是“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条“鱼”带活一方经济,如今,黄山正以传承百年的徽州鱼灯为支点,着力打造撬动城市发展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