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径 炼“绿”成真金
祁门县平里镇“祁驿·群芳最”茶文旅综合体项目 樊成柱/摄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
黄山市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绘就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向绿而行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生态是黄山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如何守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清晨,新安江畔傍霞村的生态林里,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正静候“林中仙子”绶带鸟现身。“观鸟经济”的兴起,为傍霞村带来了可观的流量。村民办起农家乐、当上生态导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居全国前列。1—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20.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7.9%,全市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继续保持100%,新安江、太平湖、阊江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我市植被茂盛,物种繁多,拥有清凉峰、牯牛降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摸清绿色家底,我市与衢州、南平、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订衢黄南饶毗邻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协议,发布“衢黄南饶生物多样性体验路线”,并在黄山市域内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共调查发现物种85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97种。众多环境指示物种和典型清洁水体指示物种频频现身,为黄山的优美生态环境投下“认可票”。
资源变现
激活“两山”转化多元路径
黄山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我市在实践中不断探路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机制。
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茂密的森林也可以成为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产。皖浙两省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黄山通过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换来杭州在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绿水青山”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中,全市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超98%,综合产值突破210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700多元。
我市还推深做实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权抵押贷款,促进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对全市386家排污许可发证单位进行全覆盖调研,全面完成排污许可证持证企业初始排污权核定与确权,鼓励排污单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排污权交易3笔,成交总金额26.6万元;完成省级排污权交易新规以来全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贷款金额1000万元。
“90元一吨,成交额15840元,‘碳票’转手变‘钞票’。”4月24日,祁门县西武岭国有林场场长季东明在拿到颁发的林业碳票后,当即就把176吨碳减排收益权卖给了黄山市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用于中和该景区电力等领域的碳排放。当日,在位于黄山市的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全省首批发行了5张省级林业碳票,共计碳减排量约为30万吨。碳票的发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碳中和解决方案,也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辟了新通道。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GEP核算,积极推动实施VEP绿色金融贷款项目,在全市复制推广EOD模式,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更多途径。
这一系列成果生动诠释了黄山市探索点绿成金的实践路径: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生态资源潜能,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黄山样本。
产业升级
绿色智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不可或缺。如何在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走好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近年来,我市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主动将工业发展重心转向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经济培育”为突破口,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努力交上一份高质量的“黄山答卷”。
在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一粒粒浓缩茶粉正通过精密设备嵌入特制瓶盖,只需轻轻拧动瓶盖,茶粉就滑入瓶中,摇一摇,便能即刻享用一杯现泡绿茶。这款“瓶盖茶”的诞生,正是绿色智造的鲜活注脚。通过智能化改造,该公司已实现98%智能设备互联互通,生产效率提升26.92%,产品优良品率达98%,成为雀巢、伊利等头部企业供应商。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全省唯一茶饮重点实验室,年消耗黄山本地茶叶600余吨。
在距离华绿园公司不远的农夫山泉黄山基地内,一条近1公里的参观步道蜿蜒延伸,隔着玻璃幕墙,不少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无人化智能工厂作业。生产线变观光线,农夫山泉黄山工厂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工厂,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2亿元。
“水茶经济学”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为黄山市绿色经济培育提供可持续范式。
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我市建成黄山市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新区产业大脑和徽州区产业大脑平台,工信部门组建黄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黄山市瑞兴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自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了468台设备,开发了29个工业App,带动上下游30余家企业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今年获评安徽省级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运用5G和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制造系统,设备自动化率达90%以上,自动线生产效率提升150%;徽扬物联与伟启智能公司共同开发工业母机长三角联动产业园数字供应链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一项项创新,一枚枚硕果,是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省级绿色工厂37家,歙县经开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累计打造基础级智能工厂83个、先进级智能工厂17个;累计实施数字化改造规上企业467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74.3%;累计创建市级以上节水型企业46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集中优势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深度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聚焦重点行业树立一批绿色制造标杆,创建更多绿色工厂,努力打造一批“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推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从一江碧水的制度创新到工厂车间的绿色变革,黄山用实践证明: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座北纬30度的生态明珠,用生态的和谐和工业的智变,回应安徽省委的“创新之问”,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黄山解法。